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全域旅游>文旅资讯>详细内容

贵德县以生态农牧业助力乡村旅游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06 浏览次数: 【字体:

自2011年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来,贵德县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深入挖掘农牧业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统筹推动现代生态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提供资源、旅游提供服务,农牧业和旅游联动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双赢。

加快农牧业发展步伐,夯实旅游发展基础。紧紧围绕“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成立了县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累计流转土地7.8万亩、草场 81万亩,分别占土地、草场总面积的40%和22.3%。培育和引进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5家,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334家、家庭农牧场122家,合作社成员达到3000余户,辐射带动农户5600户,农牧业生产从分散经营进一步向规模经营转变。积极打造都市农牧业、休闲农牧业、观光农牧业等新型业态,在“三河”地区建设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带,自2011年以来,投资1.77亿元建成翔瑞农业合作示范园、黄河清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县农业产业园区达到7个。同时,结合园区特色产业,积极举办蔬菜、瓜果采摘节等活动,逐步实现了农牧业由单纯为旅游业提供农畜产品向全方位参与旅游业转变,农牧民由间接为旅游提供服务向直接从事旅游业转变,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加深。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坚持  规划引领,  编制和修订完善了《贵德县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  《贵德县村庄体系规划(2014—2030)》  等一批与乡村旅游业相配套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农牧区建设和旅游开发中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实施,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加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0余亿元,在全县53个村实施了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高原美丽乡村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统筹推进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农牧区发展旅游业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同时,  采取旅游发展基金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全县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家院221家,其中四星级25家,三星级27家,可同时容纳6300余人住宿、4万余人就餐。

打造生态亮点,增强旅游吸引力。始终把整洁干净的农牧区环境卫生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绿化、美化力度,着力建设宜居宜游新农村。扎实开展农牧区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和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自2011年以来共绿化村庄56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47个村,农牧区环境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以自然生态为特色,在各村社广泛开展“植树透绿”行动,打造通县公路风景带、镇村公路绿化带,农牧区绿色亮点不断增加。大力开展拆墙透绿、引水扩绿、义务植绿等活动,积极引导农牧区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花卉,有效拓宽了绿化空间,绿色生态成为了贵德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切实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旅游。依托各村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村寨,努力形成“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大史家村、松巴村、二连村等村在发展旅游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结合龙王池景区开发建设,在常牧镇都秀、拉德等村大力发展牧家乐,并积极开发风干肉、牦牛酸奶等特色食品,示范带动形成了全县各村社争相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局面。同时,精心开发徒步游、自行车游、自驾游、登山探险游等旅游线路15条,涉及全县50多个村社,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扩大了乡村旅游覆盖面,使更多的群众从旅游业中得到了实惠。结合黄河文化旅游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文体活动,扎实开展特色农畜产品推销、乡村旅游宣传推介等活动,贵德农畜产品知名度和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培育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坚持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农畜产品、土特产、传统手工艺等资源,精心设计开发旅游商品,努力形成旅游产品精细化制作、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加优质农畜产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加大对芦花枕芯、黄河奇石、藏蜜、果酒等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开发了“芦花保健枕头”、“藏蜜”、“软梨果酒”等系列产品;认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顺源土鸡蛋、青藏华蜂蜂蜜、千姿雪活鸡等7个农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培育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品牌,贵德辣椒、长把梨、软梨为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农产品,“中华蜂”土蜂蜜荣获世界养蜂大会金奖,藏蜜、千姿雪鸡蛋在2016年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金奖。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