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大家都叫我“尕名人”
贵德县常牧镇群众增收致富带头人杨吉加

来源:海南报 发布时间:2024-01-3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叫杨吉加,家在海南州贵德县常牧镇达尕羊村,这里是高寒缺氧、山大沟深的偏远地带,开车到县城大概要1个半小时,以前是常牧镇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现在的我,算得上是村里的一个带头人了。可谁曾想,以前的我是村里名副其实的贫困户。在我的记忆里,以前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牧,出过最远的一趟门是去果洛打工。

那是2014年的一天,经多方打听,我知道了一个去果洛挣钱的门路。刚开始我也很犹豫,可最终经济上的困难让我不得已还是背上了行囊。每天下苦力也仅有60元的微薄收入,但还是觉得总比闲坐在家里强很多。我慢慢地感到,要想收入多一点,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

变化要从2015年说起,这一年镇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我们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刚开始似懂非懂,就觉得“贫困户”的帽子扣在头上不好听。到后来发现,这可是改变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大政策。

当上贫困户后,我经常在想,怎么才能取掉这顶帽子,要想办法挣钱,我要脱贫,我暗暗下了决心:先去打工,等存点钱再说。于是千方百计寻求外出务工的机会。2015年经人介绍,在甘肃铁路段找到了一份铁路路基维护的工作。初到务工队时,第一个难关摆在了我的面前——“语言关”,从小生活在牧区的我,平常几乎不讲汉话,现在出了门根本听不懂、更不会讲。回去吧?那不成。我很舍不得这次难得的挣钱机会。我每天除了干活,就是想办法和大家交流,刚开始不会说汉话就冲工友笑,以示友好,工友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就这样微笑成了我和其他工友打招呼的唯一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我变成了工友眼中憨厚、诚实、勤快,能吃苦、肯学习的藏族小伙,掌握了铁路路基维护的基本技能,也能简单地用汉语交流几句,更得到了机段负责人和同事们的肯定,和他们慢慢建立了信任和友谊关系。

2016年春节,我兴奋地坐上了回家的列车,我把自己务工的消息分享给了左邻右舍,乡亲们得知我有务工的门路,便纷纷前来了解打探,听到务工月收入近5000元时,乡亲们赞叹不已。更让大家欣慰的是我把自己的务工经历全部和盘托出,没有隐瞒也没有夸大,还提出要带着大家一起务工挣钱的想法。

2016年4月,我带着本村有务工意愿的工友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甘肃铁路段,开始了务工生涯。在新的环境里,本村的工友们首先在饮食和沟通交流等方面不适应,加之铁路维护工作多为体力活、且多数时间都在夜间工作,有的乡亲一时半会无法适应,甚至产生了想回家的念头,但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鼓励他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克服了种种困难,才能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在我的不断劝导和鼓励下,个个干劲十足、越干越有信心。“虽然我们辛苦,但我们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等我们回家的时候,可以拿到一大笔钱,明年我们还要来这儿干活。”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心声。

我作为队长,每天上班前,强调务工安全,下班后,同大家一起吃饭,聊家常,遇到困难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到年底了,个个都“满载而归”,乡亲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我也很高兴。“只要大家能吃苦,我一定能带动更多的人早日过上美好的生活”。我向大家承诺“只要你们想致富、能吃苦,我保证大家挣的钱比我的还多,咱们一起致富。”之后的日子,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我到甘肃务工,一起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这些年,我一共带领500多人外出务工,在本村和周边小有名气,大家都叫我“尕名人”“赚钱好手”。2020年,我荣获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县级“创业致富能手”荣誉称号。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