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奏响致富“向天歌” 抱团孵出“幸福鹅”

来源:贵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5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10000只三花鹅种鹅从乐都出发,历经2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贵德县常牧镇色尔加村的绿色生态鹅养殖育雏示范基地。在这里,它们将在养殖户的精心饲养下,成长为带动当地增收致富的“共富鹅”。

飞地抱团,产业发展迎来新起点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今年来,常牧镇针对牧业村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乏力、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短板弱项,打破村域界限,促进村域间人才共享、资源共融、产业共兴、群众共富,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路径,提出了“入股参营、合股联营、稳包统营、飞地共营、企业专营”的“五营”模式,由10村联手共同打造“飞地经济”绿色生态鹅养殖育雏示范基地,通过“党支部+企业+项目+农户”多村联合抱团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质量提升、资源整合、“抱团发展”转变,还实现了村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双提升”,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眼下,养殖场内清脆的鹅叫声不绝于耳,成群的“幸福鹅”正在散步觅食。该项目整合乡村振兴帮扶资金350万元,共建成高标准化日光大拱棚3座、饲料储藏室1座,占地面积28亩。养殖基地二期建设项目吸引全镇10村共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入股,二期建成后,预计各村每年可实现增收1.2万元。

跨村发展,乡村建设走上新征程

走进三花鹅养殖基地,在饲养员一声吆喝下,种鹅们围拢了过来,簇拥在一起,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目前,“幸福鹅”进入到生长的关键时期,饲养员给鹅换上了精粗结合的饲料补充营养,等鹅长得又大又壮,出笼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这么大的项目,以前想都不敢想”色尔加村党支部书记羊壮项杰看着成群的种鹅笑道。

近年来,色尔加村“两委”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依托资源优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胆探索建成千亩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并喜获丰收,集体经济增收70余万元。为进一步寻找产业发展突破口,在常牧镇党委、政府的调研指导和观摩学习下,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商共谋,在深入了解种鹅养殖技术、场地规划建设、公司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情况后,充分研究讨论,决定探索“党支部+公司+农户”的种鹅养殖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没有水,怎么养鹅?面对村民的质疑,村“两委”多次召集群众进行讲解,“作为本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设想与现实矛盾重重,但养鹅风险小,投资少、出栏早、见效快,且‘大三花’成品鹅可以长到16斤重……”羊壮项杰耐心地向群众分析道。绿色生态鹅养殖育雏示范基地的成功运营,打破了“北方不能养鹅”的惯性思维,基地预计年产肉鹅可达10万余只,养育鹅苗40万只,产鹅蛋6.5万斤,可实现年利润4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左右,为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政府搭台,村企共赢演绎新篇章

在养殖基地,身穿工服的工人们正开着装满饲料的车给大鹅喂食。“养殖基地里像我这样的工人按月招聘2名,我们都是本村群众,主要负责清洗鹅圈、投放饲料、消毒等工作,每个月有3000元不等的收入”工人仁青吉面露笑容的说道。基地运营后,年内,预计带动当地3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发放劳动报酬7万余元,此外还有分红和土地流转费,实现了“一地生三金”,让监测户变身“工薪族”。

为促进种养结合,协调发展,色尔加村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把养殖场流转土地自种、订单生产等种养紧密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作为优先支持方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黑麦草、苜蓿草等饲草作物,形成“鹅吃地中草、草肥地上鹅、鹅壮地中苗”的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立体养殖模式,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完美融合,年内,预计流转收益5万元左右。算清了经济账,现在,村里群众对养鹅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期待更多“会咬人的大鸭子”都早点来“驻村”。

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推行“抱团发展”是为了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更好突破各村在单兵作战发展集体经济时地缘区位局限、资源瓶颈等限制性问题,下一步,我镇将在“抱团”发展过程中构建全链闭环、精准严实的监管体系,鼓励探索“抱团”项目科学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同时,促进村级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共同进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