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推进非遗传承保护 保障非遗历久弥新
近年来,贵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实施夯基固本工程,筑牢传承保护“压舱石”。立足现有非遗项目保护基础,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全县7个乡镇进行摸排调研,通过现场走访、实地观摩、发布非遗项目申报公告等方式,全面调查了解全县非遗种类、数量及分布等情况,共搜集民歌、传统技艺、民间故事等线索62项。认真对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抢救性保护技术要求,通过录制、摄像等手段,对《贵德尚尤则柔》等22个项目的视频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分类和归档,确保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齐全、应收尽收。全面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和对外宣传需求,切实加大建设力度,投入资金打造贵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陈列非遗展品80余件,切实提升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截至目前,非遗展厅累计接待人数达1.3万人次。
实施宣传教育工程,吹响传承保护“冲锋号”。切实做好“自然和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主题活动,现场邀请《贵德传统砖瓦制作技艺》等项目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展出非遗图片展牌30余面,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形成人人重视保护、人人爱好的浓厚氛围。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专题会议,精准建立储备文化人才后备库,创作非遗项目文艺原创歌曲及舞蹈5个,广泛开展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展演活动20余场,现场观众累计达3200余人;开展玉皇阁灯会、民俗文物展及地方民俗文化皮影戏展览活动5场次,不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参与度。
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打好传承保护“组合拳”。坚持一体规划、统筹推进,积极将贵德尚尤则柔等非遗项目,融入景区景点,切实丰富贵德县5A级旅游景区创建,紧紧围绕建设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县、示范县目标,狠抓文旅事业发展,持续开展非遗项目进乡村旅游接待点,完成10家乡村旅游接待点布展,进一步推动非遗项目多渠道再现。紧盯春节、元宵节、六月会和黄河文化旅游季等重大时间节点,切实加强非遗民俗项目展示、展销,积极打造“游客体验、全民参与、推广展演、集中销售”为一体化的非遗研学中心,不断推进“非遗+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举办社火大赛、舞龙舞狮大会、民族传统射箭等各类文体活动78场次,观看和参与游客达40万人次,不断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人才引领工程,培育传承保护“主力军”。通过调查摸底和个人申请等方式,全面掌握非遗传承人传承谱系、人才培养、展示推广等情况,审批国家级、省、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4人。成功申报州级非遗项目“贵德曼唐绘制工艺”传承人索安项吉、“贵德传统剪纸”传承人杨成君为青海省“乡村工匠”,刺绣手工非遗工坊1处。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业务指导;将非遗传承保护列入县级财政预算范畴,投资开办河西镇下排村贵德尚尤则柔传承基地。坚持县内县外双向互动,以发展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队伍,培养非遗后继人才为目标,积极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贵德尚尤则柔、贵德六月庙会、省级非遗项目贵德传统砖瓦制作技艺等培训班14期3500余人,不断推动着民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