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让木头“会说话”
一把刻刀、一把木锤、一块普通的木料,在贵德传统木雕州级传承人党国平手中,就能变成别致新颖的艺术品。
小满刚过,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好运来木雕加工坊,淡淡的木香弥漫小院,党国平站在工作台前,雕刻刀、木槌在木板上游走,一片片木屑纷飞,平平无奇的木板一点点焕发出灵动生机。
党国平展示藏式柱头装饰作品。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摄
“贵德传统木雕包括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及生活生产中的实用器具等,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选料、造型、画图、雕刻、打磨等流程,每一步都要全神贯注,来不得半点马虎。”党国平停下了手里的活儿说。
48岁的党国平是贵德传统木雕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匠人,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木雕产生了浓厚兴趣。
“小时候看到爷爷和父亲制作桌椅板凳,觉得非常有趣,趁着大人不在时,拿起工具照着他们平时干活儿的样子在木头上敲敲打打。有一次被父亲看到了,不但没有责怪我,还非常高兴地手把手教我。”党国平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党国平越来越迷恋木雕技艺。一次偶然的机会,党国平与贵德传统木雕第三代传承人杨延春相识,并拜他为师。“师父从小偏爱绘画,在学画的过程中了解到古建筑木雕艺术,随之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学习研究这项技艺。和他相遇,偶然中也有必然,因为我始终对贵德传统木雕保有一份执着和热情。”
党国平正在雕刻花纹。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摄
刨、凿、雕、修、刮、磨……从业余到专业,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党国平的努力和汗水。“一天数千次地雕琢,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因为尺寸没有仔细测量,精美的板子也可能会被白白浪费。”党国平说,木雕这门手艺既考验体力,也考验脑力,特别是传统古建筑中,殿堂大木梁架的举架尺度、斗拱榫卯的搭接等全靠手艺人的精准把控,从入门到独立掌尺至少要苦练七八年时间。
1998年至2000年,党国平有幸参与瞿昙寺修缮工作。初到瞿昙寺,宝光殿、玉碑亭及大小钟鼓楼等木梁之间设计复杂而又精妙的榫卯搭扣震撼了党国平。两年时间里,他一边感叹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一边刻苦钻研学习技艺,潜移默化中更加坚定了将木雕作为毕生追求的信念。
在木雕的天地里,党国平不断求索。他曾前往泰国等地学习交流,探寻不同流派木雕技法,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让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在风景、花鸟走兽等木雕中,党国平巧妙地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融合在一起,手法细腻,造型生动,创作出上百件艺术品,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一路前行,一路思考。党国平说:“个人的力量终究渺小,只有传承,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项技艺,才可以将其发扬光大。”4月中旬,“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春季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贵德县举行,党国平受邀作为“非遗产品推荐官”现场演示了贵德传统木雕雕刻过程,引得前来参加活动的省内外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拍照合影。
党国平正在雕刻花纹。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洪旭 摄
“越来越多的手工雕刻师转向机械化生产,你是怎么看的?”在演示交流中,游客的一个问题得到关注。“机械化只需要作图就可以实现量产,但手工雕刻有老祖宗留下来的结构知识和雕刻方法,哪怕只是作为工艺品存在,也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面对问题,党国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一把椅子的扶手连接处,机器只需要打一个洞,而手工制作还要在这个洞下面做两个卯,要按照古时候传下来的方法制作。从外表上看,机器与手工制作的差异并不大,但内部结构却大不相同。经过传承人一刀一刀带有感情雕刻出的物件是含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是会‘说话的’。”
精雕细琢,只为那独特魅力。党国平满怀憧憬地说:“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大有可为。我希望以后多创作一些精美的作品,多参加一些交流展览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贵德传统木雕,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艺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