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深耕“一篮菜” 致富一方人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01 浏览次数: 【字体:

9

工作人员展示红笋。

土豆种植成规模。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本报记者 洪玉杰 通讯员 徐远航

7月,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新街回族乡冷凉蔬菜收获的季节。清凌凌的麻吾河水打着旋儿奔流而下,河水旁是宽阔笔直的马路,挨着马路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农田里一片片红笋长势喜人。

“那就是红笋种植大户,在甘肃、青海、宁夏境内,数他种植红笋的面积最大。”顺着新街乡党委副书记马丽赟手指的方向,记者远远看见陆景民在齐腰的红笋地里,从一头缓缓移向另一头,身影也逐渐明朗起来。

冷凉蔬菜,又称高原夏菜,海拔适中、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是种植冷凉蔬菜所需的自然条件。

来自河南省的陆景民已经从事红笋种植20年,之前在海西诺木洪农场种植,自2015年“转场”到新街乡后,借助优惠的政策,红笋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大,现在已有40公顷种植面积。

“我们的红笋种植面积大,品质优,全部销往北京、上海、福建、浙江等地,效益可观。”初见陆景民,他便自豪地亮出“成绩单”。

据了解,为充分抢占红笋的市场,陆景民采用分批次种植的方式,根据新街乡每个村的海拔不同,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前后相差两个月。

这不,最早种植的红笋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最晚种植的红笋才迎来“间苗”,就是将长势不好的红笋摘掉,只保留优质苗。

立足本土,深耕良品,以陆景民的红笋为例,亩产量近4500公斤,亩产值近8000元,由于当地气候条件优良,种出来的红笋绿色有机,深受消费者青睐。而且红笋全部收割后,村民还会在田地里种植牧草,解决当地冬季草料的需求。

新街乡独特的气候环境,成为高原冷凉蔬菜发展的重要优势。从陆景民的红笋地走出来,便是绿意盎然的百亩马铃薯种植地,“青薯9号”马铃薯因高产、广适的品质,曾在全国多地实现亩产超万斤纪录。

“洋芋花开赛牡丹”,置身“花海”中的张财成正忙碌着查看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张财成毕业于青海大学农业专业的,曾在上海打拼过5年,每次回到家乡,心中总会涌起波澜。2022年,张财成回到家乡,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资源,投身马铃薯种植。

“我的规划是种植面积2000亩,从育种到繁殖,从实验到农田,都要做出来。”张财成介绍,目前主要种植青薯9号,也种有部分青薯10号和沃土5号,试验田内还试种了超级马铃薯优良品种。

青薯9号成为“香饽饽”,从张财成的田里走出青海,走向全国各地,甚至直供港澳。在张财成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发展致富。

“麻吾村的贡菜、陆切村的红笋、藏盖村的长白葱、鱼山村的蒜苗、老虎口村的马铃薯,新街全乡露地蔬菜面积达9000亩,蔬菜产值达到7600多万元。农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来,群众收入翻了一番!”马丽赟说,新街乡按照“土地变基地,农民变工人,产品变商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种植产业。

各类蔬菜长势旺,农旅融合欢歌起。近年来,贵德县结合优势资源,做大做优做强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大力实施产业体系构建行动,纵深推进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推进贵德县“生态循环农牧业、农作物良种繁育、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冷水鱼养殖”五大重点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