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选派“第一书记”主动履职尽责狠抓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贵德县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加强贫困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牧区执政根基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123”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领导带头,辨症施治,按需选派“第一书记”。坚持领导带头。在深入调研、摸清问题、做好分类定级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贵德县精准扶贫县级领导干部联乡镇联村的通知》,确定由30名县级领导干部联4个重点乡镇和29个重点贫困村(社),坚持以上率下,为基层干部作出示范。坚持按需选派。按照因村按需选派扶贫工作队的原则,注重把履职能力、部门特点、行业优势和贫困村实际相结合,采取“1+1+1”的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一个贫困(后进)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配备一支扶贫工作队,实现无缝对接,全面覆盖。坚持全员上阵。整合干部资源合力扶贫攻坚,从全县选派政治素质好、宗旨意识强、工作作风硬,善于做群众工作的167名干部,与省州机关选派的32名干部组成123个驻村工作队,向13个重点贫困村、34个一般贫困村、4个重点贫困社选派47名第一书记、8名副书记、31名村长助理和114名工作组成员,全面开展覆盖全县的精准扶贫、建强组织、集中整治工作。
突出重点,集中攻坚,全力助推“第一工程”。围绕“定调子、选路子、出点子”,强化第一书记“三员”意识,全力助推扶贫攻坚这个“第一工程”。当好调查员。各村“第一书记”采取走家入户、召开“两委”班子和群众大会等形式,广泛征集群众对精准扶贫、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和帮扶措施,共征集到意见建议220条,帮扶措施85条。积极开展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回头看”工作,对建档立卡确定的12945名贫困人口进行了民主评选、逐户核实、公示公告、备案管理等再调查再核实工作,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当好规划员。各村“第一书记”根据重点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实际发展需求,按照《贵德县关于编制乡、村两级扶贫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遵循村级议事规则,认真制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易地搬迁等内容的村级扶贫发展规划133项,家庭脱贫计划2551户(份)。当好指导员。各村“第一书记”积极帮助贫困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落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选派工作开展以来,各村“第一书记”相继开展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班,举办泥瓦工、藏秀、烹饪、驾驶员、法制讲座、挖掘机培训班42期4140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各村党员干部群众致富意识和脱贫观念。把抓项目帮扶作为改善驻村基础设施的有力抓手,积极为所驻村办好事实事,已累计筹措资金14.8万元,落实扶贫项目10个。
严格管理,加强督查,切实落实“第一责任”。从管理、保障、督查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选派管理机制,把驻村帮助抓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第一责任”。理顺关系。严格实行《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管理办法》,由县委牵头抓总,履行主体责任,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履行具体责任,共同负责日常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56名扶贫干部党组织关系统一转入村党支部,紧紧依靠村党支部开展工作。从严管理。乡镇党委实行周一集中例会签到、部署工作,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重点安排,周五汇报工作、总结成效,指导“第一书记”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建立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包片领导负全责、包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具体抓的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轮流坐班、年承诺、季报告制度,各村“第一书记”累计坐班2850小时,代办事务367件,调处矛盾纠纷92起,履职承诺130项。强化督查。县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实地走访、听取汇报等形式,对“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常委会专门听取“第一书记”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情况,就履职尽责、精准服务工作作出详细安排。县委书记多次深入各贫困村,全面了解和掌握“123”工作机制落实情况,明确各村扶贫干部要严格执行贵德县“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七项纪律和规定,切实增强守土意识,牢记职责、摆正位置,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树立威信、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王青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